發表文章

「漫步華爾街」讀後感:建構以ETF為核心的資產配置

圖片
「漫步華爾街」讀後感:建構以 ETF 為核心的資產配置 「漫步華爾街」由墨基爾 (Burton Malkiel) 所著,在全球暢銷超過 200 萬冊,首次出版至今已逾 50 年,並多次再版,反映其持久影響力及價值。書中主張以簡單原則理財,包括成本極小化、定期儲蓄、分散投資、再平衡、稅務管理等,即可穩健達成理想的績效。以下分享書中重點及個人心得: 一、   ETF 為簡便及有效的投資工具 將投資組合一部分購買 ETF ,可說是本書核心觀念。主要理由包括:實證顯示幾乎無基金經理人投資績效,可以長期超越股價指數報酬率,因市場具備效率使股價已反映市場資訊,且影響股價的新聞為隨機而無法事前預測;被動型 ETF 手續費低於主動型基金,更低於頻繁進出市場的交易成本;實務上雖然可能藉由選股賺取超額獲利,但其需以承擔超額風險作為代價等。 本書亦介紹磐石及空中樓閣理論:磐石理論認為股票有明確內在價值,當巿價與價值不符時,存在獲利空間,從而衍生基本分析;空中樓閣理論由心理解讀股巿,只要有人願用更高價格接手,資產就有價值,因此部分人士藉由研究以前群眾行為預測其未來行動,並造就技術分析。惟基本分析可能存在應用資訊不正確、主觀判斷等問題,技術分析因股價隨機漫步,使其無長期顯著準確性,因此買進指數股票型基金並長期持有為較佳投資方式。 二、 多餘資金可投入因子型 ETF 以賺取潛在超額報酬 本書價值在於由理論及實務面,講述諸多投資方式,其中令人印象深刻者為 Smart Beta 觀念,此指有一派人士認為運用多種相對被動、有規則依據的投資策略,可獲得比市場更高的超額報酬,且僅需負擔較指數型基金差不多的風險,其類型包括以低本益比及低股價淨值比等指標挑選股票 ( 價值因子 ) 、偏重小型企業投資組合賺取較高報酬 ( 規模因子 ) 、買入低股價波動性公司 ( 貝他值因子 ) 及投資上漲趨勢股票 ( 動能因子 ) 等。 單因子方面,曾經有研究指出動能型 ETF 表現略優於大盤,其餘不論是價值、規模、低波動等因子則不如大盤;混合因子方面,部分研究顯示若結合多項負相關因子,可帶來更高風險調整後報酬。惟由於 Smart Beta 型 ETF 參差不齊,加上可能需承擔較高風險,爰書中建議仍應將廣基型 ETF 列為投資組合核心。另每個時期市場偏好股票類型不同,如網路泡沫破滅後,價值因子...

一學就會的ETF投資架構:讀完「股魚教你一本搞懂ETF」的心得分享

圖片
  一學就會的 ETF 投資架構:讀完「股魚教你一本搞懂 ETF 」的心得分享 近年 ETF 投資成為全面運動,根據媒體報導指出,至 2024 年 11 月底,在臺灣掛牌的 ETF 接近 270 檔, 總受益人數接近 1,400 萬人次,整體資金規模超過新台幣 6 兆元。 ETF 好處眾多,包括將資金分散投資於多檔股票或其他資產,可降低單一股票風險;相對於個股交易, ETF 具備較低的成本;操作方式簡單,投資新手可輕鬆上手等。近期閱讀股魚所著「股魚教你一本搞懂 ETF 」,感覺有所收益,爰歸納投資 ETF 的程序如下,謹供各位讀者參考。 一、制定本身的投資理念及資產配置 在投資 ETF 前,應先考量本身的年齡、收入狀況、風險偏好等,制定投資理念及資產配置的宏觀原則,以藉此挑選合適的 ETF 類型,並應隨著狀況變動,動態地進行調整。以年齡為例,年輕人應選擇風險高但潛在收益顯著之標的,以期迅速增加資產規模;老長者則應以保守態度投資,確保先前辛苦累積資產不致損耗。另以收入狀況為例,若每月有穩定收入進帳,則可在投資上追求資產大幅度成長,若工作收入忽高忽低,則應偏向保護資產並創造更多固定孳息。 二、確認擬運用 ETF 工具達成的投資策略 ( 一 ) 低買高賣賺取指數價差(市值型ETF) 挑選股市趨勢長期向上市場,並藉由定期定額方式,持續投入資金,以達「成本平準化」效果。另書中指出多個可額外加碼臺股指數 ETF 的時間點,包括景氣燈號為藍燈、股價跌至 10 年平均線、國安基金將進場等,若此時額外投入更多資金布局,則可有效地降低長期平均持有成本。日後待景氣燈號轉為黃紅燈或紅燈,或帳面報酬率達原訂目標,再賣出獲利,則可以低買高賣方式賺取指數價差。 ( 二 ) 固定領息支應生活費用(高股息型、債券型等ETF) 可固定領息 ETF 眾多,含高股息、債券、房地產等,可依本身偏好挑選。惟投資此 ETF 應注意三件事:其一為本投資策略固然可以定期定額,但若偏好一次投資較大金額,此時即需關注影響價格走勢的指標,如利率影響公債價格,景氣影響高收益債價格,並以當時經濟概況決定投資標的。其二為即便為同類型資產,內含策略亦不盡相同,特別是高股息 ETF ,讀者應進行比較。其三為每檔 ETF 配息時間及頻率不同,含年配、半年配、季配、月配等,讀者應搭配,確保每月皆可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