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投資金律」讀後感:投資道路上應避免的七項行為

「投資金律」讀後感:投資道路上應避免的七項行為 「投資金律 ( 新版 ) :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」作者為伯恩斯坦 (William J. Bernstein) ,書中由投資理論、投資歷史、投資心理學、投資產業等四個面向,進行闡述及說明。整本書對風險抱持謹慎立場,指出投資要旨非實現最大報酬率,而是極大化達成財務目標成功機率。書中描述投資為將資產輸送至未來,在兩個時間點充滿各類大小不同險阻。以下為可能造成投資道路坑洞的七項行為: 一、依據歷史績效挑選基金而非投資指數型 ETF 本書指出在考量風險及銷售費用後,並無證據顯示基金平均績效優於市場指數,且「最佳」經理人的績效似乎全部源於機率,無法長久維持。另歷史績效表現佳的基金,往往會吸引大量資金湧入,造成規模龐大而無法完美低買高賣;即當基金買盤大量買入某股票時,將推升其價格及成本,反之當基金賣盤大量賣出某股票時,將壓低該股價格,並減少獲利或增加虧損,爰與其花時間尋找績效長久超前基金,不如挑選成份股流動性高的指數型 ETF ,以穩健賺取報酬。 二、嘗試預測市場走勢而非遵循投資紀律 預測股價走勢及高低點,不僅極其不容易,實用度亦令人懷疑。馬克斯 (Howard Marks) 曾表示,總經預測分成無用集體共識及不正確非集體共識,爰其投資決策不基於總經預測;巴菲特 (Warren Buffett) 亦曾表示,未因總經因素放棄具吸引力公司,亦不預測市場走勢。由於股價具備隨機漫步及資訊效率特質,造成預測準確度普遍偏低,若以此操作不僅易因「擇時」陷阱而錯失大波段漲幅,亦容易因頻繁交易而推升成本,爰應紀律地採取一致原則因應市場波動,如分散投資組合、定期定額、再平衡、降低成本、節省租稅等。 三、 追求迅速致富而非採取長期視野進行投資 部分投資者企圖迅速致富,將資金投入高風險資產,並頻繁檢視投資組合,此不僅使其報酬受突發新聞事件影響,不可預測度增加,更讓本身情緒與市場波動綁在一起,降低生活品質。確保長期視野投資的方法包括: 1. 將投資定義為獲得正職所得外的補充收入,而非致富捷徑,以避免冒不必要風險; 2. 僅將日常及預計花費後的剩餘所得進行投資,且這筆錢即便虧損亦無關係,以避免心理壓力及隨時關注報酬波動; 3. 建構忙碌且充實生活,強制規定每隔一段時間方可檢視資產概況。惟有長期投資,方可獲得均值回...